如何「創造」自己的好運?
答案藏在這故事中。如果你找到了,請留言給我。
今天《創新拿鐵》文章的作者,三個月前我還不認識。
三個月前,夢想學校新課程開始報名。因為只收20位,很快就額滿了。
額滿後,本土疫情爆發。
這時有一位同學來報名。報名表中,他跟我說他的故事:他28歲辭去航空公司地勤工作,帶著積蓄到美國學開飛機,一年後拿到執照。
他回台灣報考機師,卻不順利。兩年後,他不得不放棄開飛機的夢想,到科技公司上班。
他想養成寫作習慣,讓自己的作品「有邏輯,有分析,有架構」。
夢想學校怎能不收「有夢想開飛機」的同學!
但我跟他說:因為疫情,實體課程未必能如期舉行,請他等待。
「等待期間,多寫,投稿到各個網站。」
然後三級警戒開始,實體課程確定不能舉行,一位同學退出。
我寫信給「機長」,告訴他課程確定延期,我和同學暫時只能在線上交流。
「有一位同學退出,你願不願意加入?」
他很快就繳了學費。
他呼應了我對他「多寫作」的鼓勵。七月,在F1賽車舉辦時,寫了一篇關於傳奇奧地利賽車手的文章,在夢想學校群組中分享。
這篇文章描述這位賽車手,在氣候不佳時,評估出賽還是退賽的掙扎。
看了文章,我聯想到每一個人,都在自己的「賽道」,這樣掙扎。
於是我私信「機長」,問他有沒有興趣把這篇文章,改寫成《創新拿鐵》,把角度換成人生的「出賽」與「退賽」。
用這個角度,不僅因為可以適用於大部分讀者,更因為可以適用於曾放下機長夢的他。
他答應了。
接下來一個月又11天,我和《創新拿鐵》的三位作者,用「機長」自己的標準(「有邏輯,有分析,有架構」),請他不斷修改文章。
他改了,最後成為現在你看到的面貌。
今天,「機長」寫作的夢想,有了第一個成果。
是運氣嗎?
我們都不會開飛機,但都是自己人生的「機長」。每天忙著起、降、在亂流中保持冷靜,並努力讓「乘客」安心。
我們都需要一點好運。
好運能自己「創造」嗎?
答案就藏在上面這個故事。如果你發現了答案,請留言給我。這句留言,也是給未來的你。
明天下午的線上讀書會,我們聊:如何創造自己的「好運」。